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理念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难以契合行业需求,师资队伍专业知识欠缺、制约专业教学改革,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受阻、协同整合存在困难等问题。产教融合共同体理念下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着意于“精”,精准重构课程体系;着手于“实”,赋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通”,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高校产教融合是统筹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多链协同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知识治理过程中,存在主体权责重新确定中的角色失衡、知识生产链在时间和空间面临解构风险、知识公共性与排他性的张力问题、知识创造活动的导向发生偏移等现实困境。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知识治理的创新路径是:以动态化的权责分配机制破解角色失衡,以弹性化的知识生产架构化解链条重构风险,以差异化的知识治理措施平衡知识属性张力,以系统性的价值纠偏遏制知识创造导向偏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课程体系未能有效整合数智技术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支撑有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性不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是:加快数智化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程,协同建设跨界联创平台,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巧用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建设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存在各主体功能发挥不够、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外部条件匮乏等现实困境。共生理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可以是:在共生单元中,充分发挥高校“大思政课”各主体的功能;在共生关系中,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格局;在共生环境中,创设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条件。
当前新兴专业课程群建设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新兴专业课程群的构建能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打破学科壁垒限制,激发交叉创新动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其具体实践路径是:确立多维度协同的顶层设计思路,构建三维递进的培养目标,搭建基础、交叉、创新层面三阶递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多元化融合的课程资源,完善多维度协同的评价反馈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依赖型向智能驱动型的范式跃迁。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构建三维立体化育人模式、AI赋能的资源供给机制、智慧思政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教学形态、内容生产、治理能力的革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规制、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坚守、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前瞻等。
<正>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适用性人才,高校不仅要追求人才培养的数量,还要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主要系统地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探索的过程。同时,学生的听力练习多依赖教材配套的音频,开口练习与表达的机会较少。这种模式虽在知识传授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学生在面对实际的英语交流场景,如国际会议交流、跨国商务洽谈时往往难以自如应对,显示出了其在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短板。
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融汇的关键主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对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可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社会协同创新能力,丰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资源;拓展生产发展边界,创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崭新空间。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包括知识—技术—产业协同转化机制、制度—组织—文化协同创新机制、人力—技术—数据要素重构机制、空间—时间—层级多维整合机制。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可以是:加强宏观统筹,以“四链融合”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新职教理念,以“产学研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多元合作,以“科教融汇”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搭建资源平台,以“多元协同”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汇聚国际资源,以“内引外联”充实新质生产力资源要素。
创新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职业教育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全产业链视域下,职业院校培育“新农人”,在专业设置上应注重“强链”“增链”,在教学内容上应遵循综合和实践导向,平台建设应强化产教融合。当前,职业院校培育“新农人”存在的困境有:全产业链思维不足,专业设置不系统;全产业链引领不够,教学内容适应度低;滞后全产业链需求,平台资源不够完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应全链式设置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的专业体系,全链式组织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的教学内容,全链式打造职业院校“新农人”培育的平台资源。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陈旧、实验设备与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匹配度不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以“眼—手—脑”联动为核心,多维度强化实践教学效能;通过自编教材、自制设备,确保教材与实验设备精准匹配;通过改进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创新实践考核机制;以“人才引进+企业锻炼+竞赛赋能”为驱动,强化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