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 0 | 1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人口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当前,我国学龄人口数量先升后降、随迁子女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不断下降且素质有待提升。高中阶段教育面临学龄人口波动下的资源调配困境、流动人口驱动下的教育资源错配效应、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公平挑战、高中教育格局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导致“教育红利”无法充分释放。为应对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挑战,需在科学预测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变化的基础上,构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弹性供给机制,完善均衡配置策略,优化供给结构,并聚焦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通过系统性的整体设计推动人口变动对教育影响的挑战向机遇转化。
Abstract:[1]刘善槐.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J].人民教育,2024(6):1.
[2]秦玉友.人口变动下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性矛盾与分类优化[J].教育研究,2024,45(9):25-36.
[3]刘善槐,赵春阳,杨海波.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编制保障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4):48-55.
[4]黄静,欧阳诗姝,饶永恒.超大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公平研究:来自成都的实证经验[J].学前教育研究,2024(11):30-39.
[5]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4[EB/OL].(2024-07-12)[2024-09-06].https://population.un.org/wpp/.
[6]吕利丹,梅自颖,唐语新,等.中国儿童人口发展新特点与新趋势:基于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青年研究,2023(5):1-16,94.
[7]安雪慧,元静,胡咏梅.“十四五”至2035年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适应人口变动[J].中国教育学刊,2021(8):32-38.
[8]朱映.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1(4):64-68.
[9]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EB/OL].(2024-10-24)[2024-11-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10]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R][EB/OL].(2021-05-11)[2024-11-18].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7.html.
[11]周皓.中国人口流动模式的稳定性及启示: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21(3):28-41,126-127.
[12]周皓.我国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模式及其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1):185-201,206.
[13]聂日明,潘泽瀚.中国人的流动:七普数据大透视[EB/OL].(2022-07-22)[2024-11-18].https://www.sifl.org.cn/show.asp?id=5101.
[14]秦玉友,王玉姣,高凯歌.人口变动下县域“三类学校”建设的困境分析与破解思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08-116.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4[EB/OL].(2024-11-19)[2024-12-18]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4/indexch.htm.
[16]蔡昉.人口红利: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有益框架[J].经济研究,2022,57(10):4-9.
[17]陈卫.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J].社会科学辑刊,2022(5):133-144.
[18]吴要武,陈梦玫.中国劳动参与率变化:继续下降还是已经反弹[J].劳动经济研究,2021,9(4):117-140.
[19]张翕,陆铭.新人口形势下的公共教育供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0):65-7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总量不足、结构不优:3年新增500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如何实现?[EB/OL].(2024-05-05)[2024-11-18].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5/content_6949204.htm.
[21]朱秀红,刘善槐.学龄人口“排浪式”波动与过渡学校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4(10):1-7.
[22]窦亚飞,吴开俊.普通高中学位扩容的理性回归与资源配置优化:基于超大特大城市的考察[J].教育研究,2024,45(4):73-83.
[23]张耀军,陈芸,巫锡炜,等.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人口流动格局及其解释:基于流向别的考察[J].人口研究,2024,48(2):118-132.
[24]姚荣.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27-39.
[25]谢爱磊,白宜凡,李家新,等.县域高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的高等教育期待:基于粤东西北“县中塌陷”问题的调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0(4):52-74,185-186.
[26]教育部.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为何能稳步提升?[EB/OL].(2024-05-30)[2024-1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5/t20240530_1133156.html.
[27]殷桂金,占德杰,李海燕,等.高中多样化发展再审思: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24(1):47-50.
[28]林克松,华意菊.人口变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24(7):101-107.
[29]朱永新.强化教育弹性设计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J].教育研究,2024,45(9):8-13.
[30]梁超,王素素.教育公共品配置调整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基于撤点并校的研究[J].经济研究,2020,55(9):138-154.
(1)参照国际标准和我国就业政策,除特殊解释外,本文劳动年龄人口均指15-64岁人口。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39.2
引用信息:
[1]李灏星.人口变动下高中阶段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6):18-2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