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 0 | 3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迫在眉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为培育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供了便捷支架。借助SAMR模型分析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升的效能体现在对跨学科教学知识的工具替代、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行为增值、跨学科教学情意的旨趣修正以及跨学科教学专业发展的生态重塑,同时也存在着工具依赖弱化了跨学科知识学习的纵向深度、增值错觉虚化了跨学科能力生成的实践效度、修正局限钝化了跨学科情意涵养的主体温度、重塑失衡淡化了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共生力度等负能挑战。通过打造人机协同知识生产新范式、培育高阶素养融合生长新机制、塑造人师主体情意浸润新生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新格局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升的潜能。
Abstract:[1]朱德全,彭洪莉.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测评模型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2):1-13.
[2]张兰.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6.
[3]S. Selcen Guzey,Kristina Tank,Hui-Hui Wang,et al.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Grades3-6 for Implementing Engineering into Classrooms[J]. School Scienee and Mathematics,2014(3):139-149.
[4]彭艳红,徐金海.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4(8):61-67.
[5]袁磊,叶薇,徐济远,等.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及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1):85-95.
[6]张常清,刘小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实践偏误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5):44-48.
[7]詹泽慧,吕思源,周嘉慧,等.基于新课标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模型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6):3-15.
[8]宋乃庆,王丽美.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1):103-111.
[9]郭绍青.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51-60.
[10]张鹏韬,Lynn Moorman.SAMR模型与G-TPCK框架对当前地理教育技术应用的启示[J].地理教学,2018(21):4-10.
[11]吴静君,蔡慧英.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4):47-52.
[12]董艳,陈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内在机理与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4):5-15.
[13]程良宏,张媛媛.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要义及其实践进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3):59-68.
[14]李钢,范丽娜,李金姝.“互联网+”中学教师职前专业能力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1):102-107.
[15]胡秀锦,覃利春,杨可扬.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与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2):29-34.
[16]汪基德,李博,朱书慧,等.赋能、负能与使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审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8):80-86,96.
[17]高居二.论学校教研共同体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54.
[18]董捷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路径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5(2):22-29.
[19]乔雪峰.从工具赋能到智能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模式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25(1):126-134.
[20]黎加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2):14-21.
[21]李宝敏,屈曼祺,黄文千.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4,53(5):25-46.
[22]叶浩生.身体的教育价值:现象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10):41-5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51;G434
引用信息:
[1]魏显勇,刘珈宏.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升:价值、挑战及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6):24-29.
基金信息:
2023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适应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23PY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