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教育史自觉发展、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中国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立足世界教育史学界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要遵循人民性、实践性、继承性、原创性、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的建设理路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树立“大学科”意识,学科体系建设要夯实学科基础,和谐推进相关研究;中国教育史学术体系的建设要科学合理构建学术命题,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中国教育史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凝练标识性概念,讲好中国教育史的故事,且形成为世界所认同的话语体系。
772 | 0 | 28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瞿林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21-8-2(9).
[2]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19-26.
[3]郭娅,周洪宇.试论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3.
[4]周洪宇.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0.
[5]孙元涛.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2018(12):30-39.
[6]艾昕,焦兵.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1(1).
[7]卡特林娅·萨里莫娃,欧文·V.约翰宁迈耶.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方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
[8]侯怀银,王喜旺,李艳莉.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百年求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9-102.
[9]孙杰.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9(8):44-56.
[10]肖会平,周洪宇.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J].教育学报,2006(3):85-92.
[11]田正平.老学科新气象———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史学科建设述评[J].教育研究,2008(9):7-16.
[12]周洪宇,申国昌.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8.
[13]周洪宇,李艳莉.郭秉文与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建立——基于《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及相关论著的研究[J].教育学报,2014(5):54-66.
[14]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奋斗,2019(1):1-5.
[15]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39.
[16]孙培青.教育史学科未来的几个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53.
[17]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10(7).
[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19]王玉周,祁一平.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高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90.
[20]孙培青,郑登云.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6.
[21]周洪宇.创新与建设———教育史学科的重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60.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8.
[23]刘来兵.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中国教育史学实践范式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65.
[24]叶澜,罗雯瑶,庞庆举.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83-91.
[25]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5):4-22,204.
[26]刘来兵,杨熔.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史学理论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1):46-52.
[27]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8]蔡振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3):36-43.
[29]田正平,潘文鸯.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基于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考察[J].教育研究,2019(1):42-54.
[30]娄岙菲,包丹丹,于述胜.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J].教育研究,2015(9):119-128.
[31]张斌贤.探寻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4):78-88.
[32]李永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北京教育(德育),2016(9):60-62.
[33]孙正聿.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6):30-36,154-155.
[34]田正平,章小谦.中国教育概念史研究刍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32-135.
[35]刘秀霞.教育与历史的视域融合:教育史学家的技艺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8-12.
[36]侯怀银.中国教育学领域的“接着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4):8-1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529
引用信息:
[1]李艳莉,侯怀银.论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1):11-19.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VAA21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